机顶盒属于数字电视过渡性产品的认识已经被普遍认同,然而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型发展和近两年新兴技术的出现,我们对机顶盒的作用需要进行重新认识。
最初的机顶盒是以一个单纯的数字信号转换装置而出现的,目的是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以便模拟电视可以显示通过数字信号传输过来的节目。最初的机顶盒实现的是信号转换功能,这个功能作为机顶盒的主要作用将贯穿其一生。
随着机顶盒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多,也慢慢通过软件增加了一些附加作用,如在机顶盒上加上用于预告节目的电子节目指南,用于发布政府惠民信息的数据广播,用于增加收入的VOD点播,用于管理机顶盒的用户管理系统,用于控制收费的CA系统。这样一个清晰的“集成机顶盒”功能实现架构就呈现出来。
在以前的意识中,我们通常认为机顶盒属于过渡性产品,最终的产品一定是机顶盒和电视机的融合,也就是将来的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然而我们需要对这个看法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一是“机顶盒属于过渡性产品”的“过渡性”,另一个是“将来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的“将来性”。 伴随着今年手机开始智能化革命的浪潮,“智能机顶盒”的概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集成机顶盒”光环暗淡,走向谢幕。
“集成机顶盒”顾名思义就是机顶盒中的各种软件是相互集成在一起的,一次成型难以改变,就像非智能手机,想要改变里面的软件是不可能的。而“智能机顶盒”指的是有操作系统平台的,就像PC机一样,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是相互分离的,只要硬件和操作系统支撑能力足够,可以无限制加载应用软件。就像现在的苹果智能手机和安卓智能手机都已经可以加载几十万种应用。
很显然,“集成机顶盒”的过渡性表现的非常明显,而且属于必然淘汰的落后技术,智能机顶盒的时代已经到来。
“格兰研究认为,开放式平台是机顶盒未来发展的趋势,智能机顶盒拥有传统机顶盒所不具备的应用平台优势,在开放式平台的帮助下,机顶盒将成为电视、网络和程序之间的智能设备;智能机顶盒也可以承担起家庭网关的作用,形成具备多接口、多业务感知和承载、可管理等新特点;配合各类外围应用终端可以很方便地扩展基于家庭通信、娱乐和生活应用的各项服务,为家庭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综合信息服务。”
然而智能机顶盒是不是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呢?
笔者认为相比一体机,智能机顶盒虽然也具有过渡性,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过渡性特征并不明显。按照正常的技术发展,智能机顶盒的硬件和软件性能一定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甚至能达到现在PC机的性能,这样一来,智能机顶盒就具有了生命力,可以满足在未来数字电视一体机上的所有可实现功能,差别只是没有融合在电视机里面。数字电视一体机把传统电视全部替代掉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智能机顶盒将作为替代品长期存在,而且在家庭有一台数字一体机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在第二台普通电视机搭配智能机顶盒并存的状况,像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这些数字电视发展滞后的地方,更会延长智能机顶盒的存在寿命。而且随着机顶盒电源的外置,机顶盒的故障率大大降低,而且维修也会非常方便。可以想象,智能机顶盒将长期存在。
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的“将来性”。
作为家庭未来的智能化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终端,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一定是发展方向。然而受限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封闭的技术体系的限制,智能数字一体机还需要做很多的推进工作。在这段时间内,机顶盒需要完成的是从“集成化”到“智能化”的过渡,而机顶盒智能化的过程也给智能数字一体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机顶盒实现智能化时间的长短则影响着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进程。
综上所述,“集成机顶盒”作为过渡性产品面临淘汰,“智能机顶盒”需要登上历史舞台,智能机顶盒通过打破和摒弃掉落后封闭的软件技术体系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智能数字一体机的发展铺平道路。最终形成的格局是集成机顶盒被淘汰,智能机顶盒和智能数字一体机长期并存,最终智能数字一体机取代各种机顶盒成为唯一客厅终端。
广电的出路首先在VOD,然后是互联网
据专业咨询网站赛迪网报道,预计2011年底的全国IPTV用户规模将接近1200万。同期有报道,到2016年,VOD将进入美国一半的家庭,只不过是以数字录像机的方式进入。 这并不难以理解,因为广电的主业就是视频业务。而视频业务又占有很大的带宽,在单向广播的方式下这不成问题,但在按需的点对点VOD方式下就成了问题。美国的VOD以录像机方式进入家庭,实际上是一种PUSH VOD,以回避广电单向广播式回传并且是在回传带宽上的劣势。所以,美国的VOD用户比例在卫星电视上较高。 因为下载带宽一般高于上传带宽,回传带宽窄不仅仅是广电的劣势,电信的带宽也大都是不对称的。
因此,只要解决好回传问题,广电与电信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中国的广电业者首先是视频服务提供商的身份,在开展双向网改的时候,笔者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到如何更快更好地开展互动电视业务,而不是考虑如何开展互联网接入业务。因为IDC及双向网改的高成本,使得互联网接入的投资回报率一般不高,回报期长。在三网融合的政策真正进入实施后,宽带接入收入势必跳水,广电较长的宽带投资回报期势必带来风险。
而智能电视的爆炸式发展也对广电的基础视频业务造成分流,因为智能电视与广电的基础付费视频业务无关,将来有可能影响到即将成立的国家有线网络公司的顺利发展。因此,作为广电网络公司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守住自己视频服务市场的主阵地。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VOD巩固有线电视运营商作为视频服务专家的地位。
首先通过已经成熟的CMTS技术开展VOD业务。 CMTS是源自美国的一种基于HFC的双向传输技术,有着一整套开放的技术规范。但是在当时该规范出现的时候,也兼容了较上层的交换协议,非常复杂,只有少数公司能够开发。同时,在早期平均每户的接入带宽很小,一个CMTS头端可以带大量的用户,致使CMTS头端设备需求量不大,难以大量生产,所以很昂贵。在需要较大的宽带接入时,高昂的CMTS头端设备变成了一个普及的障碍。但如果将CMTS用于VOD的时候,仅仅占用很小的带宽,每一个CMTS头端可以带大量的用户,平均每户的回传带宽成本很低。同时,集成CM的机顶盒芯片已经开始出货,并且性能很高,例如Broadcom的BCM7019。Intel 在2010年8月收购了TI的CM部门,目的也是要将CM集成到其下一代数字电视芯片中。由于CMTS技术是单载波技术,技术实现简单,在需要大带宽时使用信道捆绑方式同样可以满足要求,这就是已经公布的DOCSIS3.0,同时用于VOD的IPQAM价格也在快速下降。 面对CMTS头端设备的高成本,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对不必要的上层DOCSIS协议进行简化,很多国内公司就可以介入CMTS头端技术的开发了。例如BROADCOM的DOCSIS EoC,也叫小型的CMTS,当这种技术和EPON或GPON结合时,成本会变得很低。 因此认为CMTS技术过时的看法是不全面的,采用CMTS的VOD成本可以做得很低。随着CMTS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CMTS技术可以平滑升级,保护已有的投资,并在将来的广电宽带接入市场上也会有用武之地。
其次,利用采用大规模工业化技术标准生产的WiFi技术开展VOD业务。 现在的WiFi设备已经非常普及,部署成本很低。一个成品WiFi设备端仅仅二三十元。部署WiFi对广电运营商占领家庭互联网市场很有意义。实际上,中电信和中国移动已经开始成功部署基于WiFi的业务,如果广电通过开展VOD也部署WiFi,说不定是一个切入宽带网接入的良好契机。实际上,这种采用WiFi的VOD投资比窄带猫的投资还小,而且还不会造成投资浪费。再次,利用EPON+EoC的双向接入方式。 这种技术是在需要宽带接入时,原来CMTS成本太高的情况下诞生的。在大带宽接入时,EoC的单位带宽成本较低,因而有市场潜力。但是如果以开展VOD为主的业务上采用EoC,由于终端成本较高,会造成浪费。当带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竞争力赶不上FTTH。但在目前情况下,广电要开展宽带接入,EPON+Eoc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有条件的地方直接FTTH。 从三网融合中短期的竞争形势上看,广电运营商首先要保证自己作为视频服务专家的位置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由于IDC等基础设施的欠缺,大多数广电开展宽带接入实际上是帮助电信运营商打工。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张网,没有自己的IDC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广电宽带接入的命运掌握在将来的竞争对手—电信运营商手里。很多广电运营商在电信运营商展开的严查行动中,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因此,广电在宽带接入业务的投入过多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从自己的本业出发,为开展VOD业务而对双向网的投资是最保险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中国广电的实际出发,广电可以有以下几种可行的技术路线:基于CMTS开展VOD、对宽带接入采用EoC、有条件的地方直接进行FTTH。 随着技术的进步,从发展的角度看,现在以CMTS开展VOD为主,在将来光纤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广电自己的IDC机房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好之后,广电直接向FTTH过渡,将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如果国家统一监管,出台一个网络中立的政策,将会加快广电建设IDC和双向网改的步伐,进而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