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发展看数字电视的演进路线

作者:管理员   来源:网络转载    日期:2013/6/18 21:13:00    人气:7017
转者按:
 
      只有开放,才能平台化;平台化,才有资格谈生态链。
      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广电的CA技术高度封闭,数字电视产业给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众多增值应用商们树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技术高墙,使得数字电视不能与互联网融合,同时也压缩了广电网络的发展空间。所以,广电技术的开放需要从落实开放的下载CA技术做起。与之相比,其实更重要的,首先是思想的开放。

      【摘要】微信用户已近4亿,庞大的用户群使之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最强大的入口,下一步将吸引各类资源及应用纷纷开发基于微信的APP。笔者结合自身体验以及近期参加上海电视节等见闻,对数字电视的演进路线进行探讨分析。

  根据公开资料,微信2011年1月21日推出,至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为1亿,耗费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4个月后,用户数突破破3亿。估计微信用户突破四亿,也是指日可待。

  关于微信为何能够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有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研究者比我分析得更专业、更透彻,我只是试图探寻微信反映出的一些规律和趋势,看看对数字电视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决定视频服务更碎片化

  微信的首要功能是社交,是人与人的沟通。相比较而言,电视或者说更广义的视频服务,只是众多娱乐形式之一。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微信属于社交需求,视频服务似乎难以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中找到唯一的定位。

  A片属于生理需求,国外的VOD视频点播在这块一直有市场。像一些做菜、饮食类节目,应该也是契合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有些人看影视剧,是为了与朋友有共同的话题,这有社交需求的成分;新房的装修,客厅基本都是以电视为中心,除了家庭娱乐及家庭文化之外,不能说没有尊重的需求在其中,尤其在以前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电视机是结婚必备的几大件之一;当然,电视服务,更应该能够引领人们和整个社会,走向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就是所谓精神生活,或者叫精神文明建设。呵呵。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不难解释大众点评网、搜房网、航班管家这样的网站能够取得成功,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理及安全的需求。

  在公交车、火车及飞机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或Pad,但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在火车和飞机上看下载视频的人会更多一些,网络是一方面因素,另外在交通工具里的时长也是一个因素,短途的公交车更适合用微博、微信这样碎片化的应用来填充。

  当然,从文字、图片、视频的层面来看,视频在多数时候更符合人们的生理感受,在信息承载方式上,视频比其他更符合人的生理需求。

  对比微信和电视服务,微信的社交功能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而视频服务则显得更加碎片化。这对于数字电视的启示是:必须开展针对多屏的TV Everywhere服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广播方式提供更有质量保证、成本更低的视频服务,比如歌华飞视、CMMB;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提供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服务,当然,这个对于运营商和用户而言都需要更高的成本,但可通过提供下载予以补充,要解决的是版权管理的问题。此外,需要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需要对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内容,这有赖于内容的丰富性,包括电视频道的内容建设、专业性的付费频道,以及丰富的视频点播内容。

  2、从平台化运营到生态链竞争

  从QQ到微信,其社交功能的演进并不算大:微信群与QQ群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朋友圈的功能,原来有QQ空间和朋友网;语音和视频聊天,原来的QQ也都具备;而且,手机版的QQ在微信出来之前的预装及下载安装量也并不低,QQ在手机上叠加LBS功能也易如反掌。

  当然,微信在UI、UE用户界面及体验方面比QQ要更好。但是,微信如此的火爆,它受到各类互联网业者如此的重视,难道仅仅如此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第一,微信关联了手机通信录之后,将原来QQ更多以线上关系为主演变为以线下关系为主,弱关系转向强关系,这个与整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的趋势有关,这点后面再做详述。第二,也是更本质的变化,就是微信推出了公众账号,实现了对通过社交功能聚集的海量用户的价值挖掘。腾讯推出的微生活会员卡,迅速整合了大批的商户,这个微信电商平台提供了一套庞大而复杂的B2C及O2O交易系统,包括了商家管理、价格管理、订单管理、CRM管理等功能,商家不一定非要有IT能力,只要有优质货源保障,懂运营就可以了。

  昨天中午,我带闺女去宏状元吃饭,不到8岁的她都知道让我开微信去扫桌上摆的二维码,然后开卡获赠一份甜粥。

  在庞大用户的带动下,辅以公众账号订户的精准性、高到达率、高转换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开发基于微信的Web APP或者叫干脆叫微信APP,这种Light APP虽然比纯粹的Native APP在功能及体验上要弱,但无需推广让用户下载安装这一优势,就足以让众多商家们面对近四亿的用户垂涎三尺。目前,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有几十万个。

  微信,已成为一个平台,虽然其接口还不够开放。甚至,它不仅是互联网大平台上的小平台,它更像一个操作系统,其接口的定义、开放程度,决定了众多移动互联网玩家的生死。

  中广互联旗下的中广研究有一个观点,认为在竞争日益复杂、多元化的今天,平台化竞争正走向生态链的竞争。微信,正通过平台化,快速吸附了大量的应用及社会资源,而这些应用,又将成为微信与微博等其他应用的竞争砝码,形成集团军式的生态链。

  马化腾在今年三月曾表示,“腾讯不要自己去把某一个行业做得太深……我觉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构造一些很简单的规则和网络层的连接,然后把复杂的商业模式交给外面的这种合作伙伴或者是个人。”这正反应出其平台化发展及生态链竞争的思路。

  回看我们关注的数字电视行业,系统平台、中间件、浏览器的封闭,给广大的社会开发者,给已经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取得成功的增值业务提供商们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围墙,都不是门槛的问题了,使得这些资源无法进入数字电视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电视增值业务要想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根本没有可能的。

  因此,微信的发展,给数字电视的启示是,必须拆掉围墙,降低技术门槛,给社会资源的引入打造一个通途(这里不否定对内容的审核)。下一步,智能机顶盒将几乎是唯一的一个机会,怎么选择操作系统,如何在安全可控之下实现开放,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另外一个细节是,微信对公众账号做了很多限制,比如一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据说即将推出的5.0版本将把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企业号。笔者认为,这是微信运营团队担心微信被过度商业化而损害用户体验,从而对入口的根基带来影响。因此微信产品总监曾鸣在月初提醒公众账号运营者,不要把微信当成营销渠道,而是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对于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启示是:要充分关注用户体验,在开机广告、EPG广告方面要适度,不可过度开发。

  开放,才能平台化;平台化,才有资格谈生态链。其实更重要的,首先是思想的开放。

  3、入口与信息流是互联网的两个核心商业模式

  美国脑科学研究及企业孵化专家杰弗里•斯蒂伯(Jeffrey M. Stibel)在其撰写的《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一书中很“轴”地强调,互联网是一个大脑,而不是像一个大脑!
  他指出,互联网已经具有许多与大脑相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比如联网的计算机与神经元,大脑其实是一台糟糕的计算机器,但它却是一台高效的预测机器。比如,梅西的大脑运算速度肯定不如一台最简单的电脑,但他不需要计算准确的抛物轨迹和速度,就能很轻松地判断球的落点,控制它,然后鬼斧神工地踢进球门。杰弗里认为,互联网和大脑的运作方式很相似。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互联网已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生态链,为此它能够吸附、带动整个社会的各方面资源进行高效的组合、适配。因此,互联网业态将战无不胜。

  对于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我认为只有两个:入口和信息流。

  入口很好理解,从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搜狐、网易),到搜索引擎(比如谷歌、百度),到IM工具(比如QQ、MSN),到SNS(比如人人、Facebook),争夺的都是入口,这是互联网竞争的最高地。微博、微信也可以算是SNS,前者更具媒体特征,后者更重社交功能。甚至,360做的其实不是杀毒和安全软件,而是入口,周鸿祎不过是将杀毒这一刚性需求免费掉,从而快速在每一台电脑上植入了一个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它可以推荐软件和各种信息,可以弹窗发起3Q大战。

  至于信息流,我的定义是通过游走在某个或多个入口之中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现金流、价值流。比如,Google的AdSense通过一段代码,嵌入到各家网站之中,通过分析不同网页的内容,提供与之相关联的广告,谷歌借助大家的入口,实现了自己的广告价值。再举个例子,美国近两年有多家像Work4 Labs、Pursuit这样基于Facebook的开放API而成功融资或被高价收购的招聘网站,它们没有任何招聘企业或应聘者的资源,只是依赖Facebook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企业账号的访问记录,大大提升了招聘及应聘的成功率。它们自己的入口很弱,但是借助别人的入口,通过信息流挖掘出自己的现金流。

  《失控》作者、《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2013腾讯智慧峰会北京站的主题演讲中,对于未来十年互联网大趋势时用到了四个关键词:屏幕(Screens)、分享(Share)、注意力(Attention)、流(Flow),而这四个关键词的解放指向的就是十年后互联网生活的画面。笔者很荣幸在三年前提出的“信息流”的概念能够和全球互联网研究的大腕有共通之处。

  回到微信和数字电视的话题上,微信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入口,这种强大将随着公众账号及微信APP的快速增加而呈现马太效应,而众多企业,都拼命地在微信的统一入口之下,试图把握自己的信息流,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线电视数字化之后,机顶盒的开机界面完全由有线运营商所掌握,同一个盒子里没有其他的入口竞争者,具有垄断性。但是,你不能保证用户经常进入你的入口,就是开机率的问题。此前,艾瑞公布北京的电视开机率从几年前的70%迅速下滑到30%,笔者认为这一数字因为仅在互联网进行的抽样调查而与电视收视群体有较大错位,但作为有线运营商却更应该把它当做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可怕的是,用户弃用有线机顶盒,选择IPTV或OTT的盒子。这时入口将完全丧失,有线运营商也没有其他渠道可以走自己的信息流。

  关于信息流,目前行业主流在推的有线高清互动机顶盒,基本上还都是web1.0时代的层级菜单模式,自己的信息流都游走不起来。从直播进入到回看、点播,遥控器操作恨不得要十几次,无法实现关联推荐、智能推荐以及基于内容和用户的大数据运营。至于让第三方应用能够借助有线的入口实现自己的信息流,从而实现平台化、生态链的运营,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通过智能EPG,打通DVB与IP,打通直播与点播,打通机顶盒和手机、Pad,打通内部资源与互联网外部资源,是数字电视演进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数字电视,包括电视台和有线网络,应该深入挖掘直播频道的入口价值,通过平台的开放及信息流的打通,拓展吸附资源的能力。唯此,广电才有真正的发展空间。

  4、碎片化趋势必将收敛回归

  碎片化,包括人们生活、时间的碎片化,以及内容、信息、服务的碎片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一个趋势,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后。

  微博140个字的限制大大降低了人们吐槽的门槛,适应了碎片化的需求,同时助推了进一步的碎片化。

  然而,笔者认为,碎片化正走向聚合、收敛的回归。这是以人为中心的必然,也将是下一阶段的新的商业机会。

  其实,碎片化与聚合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一直在并行。互联网起步之初网站很少,在越来越多的网站出现之后,人们无法一一去访问这些网站,去寻找他需要的信息,于是,搜索引擎出现了。搜索引擎,其实是一个内容聚合平台。

  Web1.0时代,是以内容为中心的。Web2.0,则更多强调人与内容的交互,它发挥了人-人、人-内容、内容-内容之间关联网状传播的作用,从博客、UGC到微博,这个特征日益明显。笔者认为,web2.0是人与内容的双中心模式,因此碎片化也就在所难免。

  信息、数据的爆炸,网络的泛在化,信息获取乃至交易等渠道的多元化,导致了时间和信息的碎片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线程,我们的时间空隙被手机带来的邮件、信息填满,拿两个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信息、知识的获取甚至包括娱乐都越来越快餐化,微博就像一条狂奔的河流一样,我们只能在有空的时候从河里捞一两片叶子,人们越来越没有整块的时间集中思考一些问题。这,无疑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因此,碎片化的收敛、聚合的回归,就是一种必然,因为这才是符合人性的生活。

  笔者前一段体验了一下Windows Phone,微软把手机通讯录升级为“人脉”,它可以导入微博中的好友,而且还能够把某人跟他的微博账号相关联,通过人脉的界面,即可查看某个好友发的微博,还可以直接@他发一条微博,不用跳转到微博客户端上去。这一聚合功能笔者感觉非常有用,当然,微软估计拿不到微博私信的接口,目前也未能实现把微信联系人整合进去。毕竟,别人不愿意因此而丧失自己的入口。而HTC的联系人软件,可以导入微信和Linkedin的联系人,并可以把同一用户的不同账号相关联,给某人发微信查看Linkedin信息时,采取的是APP跳转的方式。

  上述功能,实现了线上、线下好友的聚合,这样就避免了分别在手机联系人、微博及微信中分别去找人的碎片化。

  关于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网上已经有很多行家做了精到的分析。从自己的使用感受来说,我正从微博向微信迁移。端午前一天晚上,因为航班延误在飞机上看到了端午节那天的日出。在机场百无聊赖时分别在微博和微信上吐槽,在微信上的回复明显占了上风。日后试验的其他一些信息也都差不多。

  理由很简单,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平台,更多的是认识、至少或多或少有一些联系的人,而微博是基于弱关系的平台。我估计绝大多数人的微信好友数量都没有微博互粉好友多,微博根本看不过来,而微信的“朋友圈”虽然现在放在二级菜单下,却因为信息没那么多而杂,因为强关系会令你更加关注,而有更高的阅读率和互动。因此,从互动效果而言,微信更胜一筹,微博则在媒体特征方面更强一些。再者,微信是完全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点对点的,而微博则是前面分析的内容和人的双中心。

  网络泛在、智能手机普及,给人们一下子打开了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大门,加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信息获取及人脉拓展的需求,基于弱关系的微博因此大行其道。微博对于造星和大V的名气是有帮助的,因为它具备很强的媒体特征,但对广大用户而言,有价值的信息、有用的人脉,却需要大浪淘沙,加上思想和观点亦有枯竭之时,吐槽也会审美疲劳,因此,弱关系走向强关系及成为必然。这,其实就是一种对碎片化的收敛、聚合、回归。

  此前有数据称,八成Facebook用户只和现实熟人交友,就反映出这个趋势,当然,美国有相对稳定的中产阶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好友之间分享照片等各自的生活在美国非常普遍。

  像百度影音、快手看片,包括小米盒子,其实都是提供了一种视频聚合的功能,抛开版权的因素不谈,它们符合从碎片化回归的趋势。毕竟,用户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哪个网站的品牌。

  另外,像一些视频网站提供的在不同屏幕之间的暂停与续播,其实就是对用户时间及体验的聚合回归。所谓多屏融合,核心在于统一帐户、统一服务、统一体验,把碎片一点点粘起来。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Web3.0将是以人为中心的,能够结合每一个人的特点提供你关注的人和事的各方面信息的聚合,它完整、有序,而不是碎片化的。它让人感觉安全,一切都可以把握,这才是健康的生活。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背后支撑,是大数据和云计算。

  回到本文的主题,如果说互联网是大脑,是一个凌乱的、碎片化的大平台,那么微信就是大平台上之上的一个聚合平台,它聚合的应用甚至有可能超越原生APP,因为后者实在太过碎片化。而对于数字电视来说,现在连碎片化这一步都还没走到,因为它能提供的功能和应用实在太少了,它演进的路线应该是先平台化实现信息和服务的多元化,就是所谓的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如果能够同时考虑通过信息流打通相关联的各方资源与应用,将应用多元化和应用的聚合同步实现,那真是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畅快。

  5、广电需要嫁接互联网基因

  通过对于微信发展的思考,对于互联网业态进行思考,以上关于数字电视演进路线的推导难逃纸上谈兵之嫌。近一两周,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令人高兴的是看到了越来越多传统广电人的反思。

  6月7日,笔者应邀参加了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规划专家座谈会。清华大学陆地教授直言,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就没有成功的。曾在北京电视台工作过三年的王长田则强调,只有转变体制机制才能快速发展,江浙台优秀的制片人年薪可以上百万,周播的重点栏目,每期投入达到400-600万,他甚至举了个很细节的例子,“节目做得好的人,在现场可以抽烟。”

  6月11日,第十九届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上,江苏广播电视台台长卜宇开场白就全媒体时代做了这样的比喻:“狼来了,狼真的来了。”上海电视台台长裘新指出,媒体转型的本质是丰富而不是替代,转型的方向是融合,对于电视来说就是不断的丰富电视。裘新还指出,要实现融合单靠传统电视做不到,电视不具备做互联网的基因,只有更加开放。

  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基因说”,“有一条我比较坚持的是,我们做传统媒体的人不具备做新媒体的基因,我们有很多决策模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传统的思维方式,都是体制内的思维方式,都是需要被保护的状态形成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在开放的市场中参与竞争,就要引进另外的基因,无论是折腾自己的网站也好,无论投入多大的成本,都很难达到我们自己想要的目标,所以这方面我们要持有更开放的态度。”

  6月12日举办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论坛,主题为“广播电视如何应对当前的复杂格局”。上海电视台副台长汪建强认为,所谓复杂格局,主要有四点: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使广播电视服务向手机拓展;二、电商已全面锁定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电商类网站9200家,团购网3600家,电商将附着大量广告行为,这将放大了广播电视广告的递减效应;三、广电系统在三网融合中的形势堪忧,角色堪忧、基因堪忧、竞争力堪忧;四、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新格局,行业地位是否上升?制度能量是否能释放?

  面对复杂格局,汪建强介绍了SMG在技术方面的应对策略:一是改变认知,现在新闻的第一时间是在微博上,媒体市场需要重新分工,比如电视新闻的角色如何调整,随之经济利益也将重新分配,如果把新闻的重点放在微博、微信上,整个流程都将完全不同;二、改变定位,改变内容生产定位,系统功能面向全媒体、重点是电视机和手机双屏;改变产业发展定位,技术系统规模是面向产业化发展要求,技术项目要求集约性;三是改变结构,改变技术系统结构,形成公有云与私有云的二元化云结构;改变系统流程,由线性流程演进为归一化非线性流程。

  深圳电视台总工傅峰春的演讲对电视台做新媒体网站及手机APP的现状及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电视台的新媒体公司的运营要转向以频道、栏目为主体,新媒体公司承担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和服务运营支撑,发挥网站平台功能;要推出品牌栏目、品牌主持或评论员客户端、网页,延伸其品牌影响力。对于APP,他举了深圳交通频率的“车主宝典”为例,认为贴近用户需求,以此为入口再进行资源整合。另外,地方电视台要发挥“接地气”的特点,比如荆州台的《垄上行》农业频道就很受欢迎。

  笔者在论坛上抛出的观点是,只有直播互动才能破解广电困局。目前电视台尝试的二维码扫码+独立客户端模式,因为用户规模、互动粘性以及各个台甚至不同栏目各自开发应用的碎片化问题,都很难成功。广电必须向新媒体转型,与视频网站合作的所谓台网融合长远来看属于与狼共舞,而自己又做不起来,陷入两难境地。只有将有线网与电视台的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开拓直播互动模式,并有条件对接互联网,才能快速实现规模化、平台化的运营。

  6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本《视听新媒体蓝皮书》,艾瑞网COO阮京文的发言从浙报集团收购边锋游戏谈起,说到了广电机构“自主办新媒体”需要改变体制机制,需要注重团队和人才的建设,还举了百视通收购风行的例子。估计是因为台下坐着很多广电方面的领导,阮总很客气地没有直说,我对他的发言的理解是:广电自己做新媒体没戏,通过收购或者其他合作方式,让有互联网基因的人来玩才能成功。当然,若有曲解,改日当面向阮总致歉。

  作为本文的结尾,还是给点亮色吧。

  6月10日,上海电视节还举办了另外两个论坛,一个是百视通组织的大数据主题,另一个是主题为“‘游’动奇迹—当电视遇到游戏”的游戏论坛,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裘新、副台长张大钟及完美世界首席艺术家鲁晓寅、网易游戏副总裁王怡、暴雪娱乐大中华区总经理戴锦和、盛大游戏高级副总裁黄骁虎、上海三七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及创始人李逸飞等出席了本次论坛。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上海游戏风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了这一活动。

   广电与互联网的嫁接已经开始,下一步就看能否实现基因重组了。

      欢迎转载!


联系我们 | 客户反馈 | 法律声明 | 网站统计
©山东泰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060271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