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芯片技术的进步,个人电脑已经从传统的PC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现在又延伸到了智能电视。所以,智能电视机、智能机顶盒的实质就是一种用来看电视的个人电脑。个人电脑与广播电视融合的渊源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当时具备这种融合的产业环境只有美国具备,涉及到了政府、运营商、CA公司、机顶盒厂家、消费电子、芯片产业、行业协会等多个方面,成为传统个人电脑阵营与有线电视两个产业利益集团的融合,并且围绕着下载CA技术的发展进行。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下载CA技术的发展,来梳理电视与电脑融合的历史,进而让我们看清未来。
前言:
数字电视发展到现阶段已开始遇到瓶颈,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下载CA(DCAS)是广电数字电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我国的下载CA从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开始立项,2012年标准发布【参见《CCBN2012科技司孙苏川:DCAS加快推进NGB建设》】, 至今已经有3年时间了,但实际推广却不尽人意。
2005-2008年期间,DCAS技术在美国有线电视界曾经是一项被寄予厚望,且炙手可热的技术,但最终却偃旗息鼓,其诡异而坎坷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回顾。
本文就下载CA在美国的坎坷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避免我国有线电视产业重走弯路,促进其健康发展。
下载CA概念从何时开始提出?
虽然下载CA技术于2012年率先在中国实现了标准化,但曾经在美国被讨论了很多年。关于下载CA实施的最早报道是2005年11月30日《三星电子与CableLabs签署了一项关于采用创新的DCAS技术的协议》的新闻。但实际上,该协议以及后来其它CE(消费电子)厂商签署的类似合作协议都只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的付诸实施。2008年6月,一位在与有线电视相关的软硬件行业供职十几年、曾担任CTO的美国业内专家Bruce Bahlmann,发表了一篇名为《Reality Check: Whatever Happened to DCAS?》(实事证明:DCAS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文章,其中指出,早在2000年,DCAS就在行业内获得了广泛的兴趣。可见,下载CA技术在美国引起关注已经有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就给人一个疑问,既然下载CA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起如此高的重视,为什么到现在仍处于只闻雷声不见雨的状态?相信这也是整个行业都感兴趣的话题。但对DCAS的探讨不能独立进行,还得从CableCARD说起。
从对CableCARD寄予厚望到彻底失败
美国的CableCARD与欧洲的DVB-CI定义类似,二者几乎是同时开展“机卡分离”标准的制定。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的电信法,其中有关章节指示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建立安全分离机制,即后来的CableCARD机制。该标准由美国行业技术组织CableLabls制定【与CableCARD相关的信息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CableCARD】,意在为第三方机顶盒创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公平的市场,强调机顶盒能够从任何制造商或零售商处购买,而不局限于某个运营商,也就是要实现机顶盒的市场化。次年2月,欧洲DVB组织发布DVB CI技术标准。可见,作为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政府及有关组织对于规范数字电视的健康和标准化发展非常重视。
1998年6月11日,FCC根据相关方的安全意见及建议,要求有线运营商要在2000年7月1日前能够提供可分离的安全装置,这是FCC第一次给运营商设置时间表。美国有线电视采用了无卡CA技术,不需要像欧洲那样在大卡中再插入一张小卡,而是直接把涉及CA的最核心算法和密钥等秘密数据全部放到一张CableCARD之中,在安全方面要求更高。实施了CableCARD安全分离后的机顶盒可以由任意消费电子厂商生产,但这会影响美国运营商机顶盒的主要供应商MOTO和SA(后被Cisco收购)的垄断利益,这也注定了美国的CableCARD之路不平坦。
美国有线电视收费也比较高,不容许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安全问题也就变成了双寡头说服运营商拖延实施CableCARD的最好借口。最终,在FCC的施压下,直到2004年8月,在经历了接近8年的努力,才诞生第一款CableCARD装置。为了敦促运营商实施机卡分离措施,FCC要求运营商从2005年1月1日之后,开始实施“机卡分离”,并禁止运营商提供安全集成式的机顶盒。中间仅仅几个月的时间FCC就提出这样的要求,FCC如此心急,一方面说明站在政府的角度,规范有线行业工业化发展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来自各方的压力的巨大。CableCARD本身有很多缺陷,太过仓促让运营商难以接受,于是他们开始向FCC上访,诉诸法院,甚至把希望寄托于换掉FCC主席, 由此可见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机卡分离”政策被推迟到2007年7月1日开始执行,美国消费电子企业欢欣鼓舞,声称打赢了与有线电视业的“独立战争”。但直到2009年底,“机卡分离”进展仍十分有限,一向强势的FCC罕见地被迫承认“机卡分离”是一个失败[ 参见:《重读“从FCC放弃CableCARD看机卡分离”》]。
FCC从1996年开始接到国会指令建立CableCARD机制,到2009年宣告失败,中间经历了13年时间,可见在广电行业实施“机卡分离”的难度有多高。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较量中,FCC、CE(消费电子协会)、乃至有线运营商,都为实现机顶盒的通用做着不懈的努力。虽然CableCARD是一种妥协和有缺陷的解决方案,但也算是消费电子(CE)界8年漫长抗战的收获。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科技大国,他们很清楚CableCARD的缺陷。所以有相当长的时间,美国有线界曾将目光聚焦在更为理想的下载CA(DCAS)技术上,他们为部署DCAS争取时间而多次向FCC申请弃权(弃用CableCARD)许可,要求推迟CableCARD部署计划,这成为有线界与FCC交恶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即使科技发达的美国政府,也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
美国有线界对DCAS的探讨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下载CA的实现需要芯片的支持,终端芯片至少需要有唯一的ID号,也就是所谓的安全芯片,对于一些加入算法的芯片,也有CA公司称之谓高级安全功能芯片。同时下载CA在终端的实施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接口规范,以及方便下载更换CA安全机制的环境。另外下载CA的实施前端还需要一个认证中心,负责对终端的合法性认证。细心者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实际上就是智能电视终端所具备的环境,而十几年前这些条件并不具备。
在10年前,每个芯片在生产过程中设置一个唯一的ID号是一个难以做到的事情,而且非常昂贵,机顶盒作为一个软硬件高度集成的设备不具备DCAS的运行环境。换句话说,DCAS的实现需要一个类似现在智能终端的综合产业环境,但DCAS生不逢时,这就注定了美国当时DCAS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探讨阶段。从Bruce Bahlmann的文章中一个表格可以看出,有众多声称能够提供DCAS的公司,但基于传统的软硬件捆绑的嵌入式系统,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表1:截至2008年7月,各DCAS方案的状况
从中可以看到,主要的CA提供商都参与了DCAS进程,DCAS在美国业界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DCAS的实施,由全美三大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Time Warner Cable和Cox Communications,于2004年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PolyCipher,意在推动DCAS。另外,2006年,有线电视和通讯协会(NCTA)向FCC还递交了一份文件,计划在2008年7月开始停止部署集成嵌入式机顶盒,要求全美运营商开始部署支持DCAS的机顶盒【参见《PolyCipher为可下载CA进行关键的努力》】。同年10月,有线电视运营商Charter通讯和Verizon向FCC提出申请,正式要求FCC放弃即将到来的针对部署集成安全式机顶盒的禁令(FCC与有线业者达成2007年7月结束集成安全式机顶盒部署,全面实施CableCARD机卡分离的期限)【参见《运营商机顶盒豁免申请势头不减》】。直到最近,在FCC宣告CableCARD失败多年后,Charter Communications还向FCC提出类似的申请。
鉴于CabelCARD的高成本以及诸多技术局限性(最主要的一个是不支持双向),在2007年7月1日,有线运营商实施CableCARD机卡分离大限前不到半年的时间,运营商们纷纷上书FCC申请弃权(弃用CableCARD)许可,目的是争取足够的时间部署DCAS,但FCC依然固执己见,坚持原有期限不变,并声称DCAS符合规则【 参见《FCC拒绝Comcast安全集成机顶盒,说DCAS符合规则》】,但并不具备实施条件。
其间,CableLabls还定义了基于Java的OCAP(OpenCable Application Platform)中间件(类似于中国NGB中间件),这个中间件本来计划用于支持交互式CableCARD2.0,但由于CableCARD本身固有的许多缺陷,导致CableCARD2.0一直没有真正实现,用户和运营商都对CableCARD不积极,运营商希望OCAP用于DCAS,这就接近现在中国基于NGB中间件的DCAS设想。可见,美国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为能有更高水平的有线电视产业的工业化尽了最大努力,对DCAS寄予厚望。
直到2008年,为了DCAS而成立的PolyCipher,花费了超过5000万(也有说法是2-3亿美元)。这很容易理解,毕竟PolyCipher本身是具有运营商的背景,而不是专业的技术开发公司,4年以后,基因的不同导致想取得DCAS技术突破的PolyCipher进入黑夜[ 参见《PolyCipher进入黑夜》]。按中国的说法,毕竟是隔行如隔山。最后运营商们邀请双寡头(摩托和思科)和其它CA公司帮助PolyCipher完成DCAS[ 参见《MSOs invite duopoly to finish Polycipher DCAS》]。
也许,这正中寡头门的下怀,给了他们埋葬DCAS的机会,致使最先提出下载CA的美国,在下载CA技术方面至今没有建树,DCAS在美国销声匿迹了。
美国DCAS衰败原因之一:运营商与虎谋皮
不论CableCARD还是下载CA,目的都是将安全与主机进行分离,使得机顶盒能够和电视机一样实现市场化销售,引入CE产业,建立起高水平的有线电视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只要有线电视成功地实施了下载CA,卫星、以及其它小型运营商也会从DCAS带来的机顶盒市场化及数字电视终端消费电子化中受益,这和中国制定NGB下载CA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如果实现CA安全与主机的分离,以及机顶盒市场化销售,就会让双寡头失去机顶盒这棵摇钱树;如果卫星及其它小运营商也引入安全装置分离机制,放弃传统CA采用DCAS,也会使传统CA公司失去市场。所以,DCAS实际上是革有线行业设备供应商(机顶盒及CA公司)既得利益者的命,受益者是CE行业,不论双寡头还是独立的CA公司,都不想看到DCAS的成功让自己失去饭碗。所以,在运营商们邀请双寡头(摩托和思科)以及其它主要的CA公司帮助PolyCipher完成DCAS时,相信CA公司和寡头们一定喜出望外,正中他们下怀。
从此,DCAS被打入冷宫,有关DCAS的消息越来越少,直到现在,美国DCAS仍处于销声匿迹状态,它们设置的壁垒使英特尔、苹果这些IT产业创新的领导者都不能进入有线行业,导致美国有线行业工业化水平与其科技大国身份不符。双寡头及CA公司的封闭垄断利益的获得是以降低全美甚至全世界有线行业工业化水平为代价的,这的确是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历程中的一大遗憾。
现在,整个有线电视界都看到DCAS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当年糊涂的美国运营商将这项革命性的任务交到被革命者的手上完成,无异于与虎谋皮,DCAS在美国未成功先成仁就在情理之中了。
美国DCAS衰败原因之二:缺少开放的大环境
美国有线电视收费很高,对加密系统的安全性自然要求很高。在2005年左右,第一代CA的被破解给各大运营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运营商的震撼至今都挥之不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机顶盒还是一个软硬件高度捆绑的嵌入式系统,安全集成式的机顶盒也是唯一的选择,在这种平台上通过采取技术封闭的措施可以提高安全性,几乎是唯一选择,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因此具备更多黑盒技术的CA公司在安全上可以得到更多的保证,也因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依靠封闭的软硬件捆绑是CA安全技术的主流,人们开发DCAS的思维被限制在“封闭=安全”的大方向上。对于众多技术薄弱的有线电视运营商,甚至到现在也不敢偏离这条封闭的发展路线。
Bruce Bahlmann文章的表格中,把能支持DCAS的各种方案中没有安全芯片的方案特别指了出来。其中,被FCC认为符合规则的BBTSolution DCAS方案,也采用了单独的安全芯片。在BBT公司网站上仍然可以看到有关该技术应用于Cable的描述:“ This microchip works in tandem with an "SOC"”,“Hardware Security Module at the transmitting site”,意思是:(安全)芯片与(机顶盒)“SoC”芯片串联工作,硬件安全模块在发射端。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到,这两部分一定是私有的。其它需要硬件认证的部分则需要更封闭的黑盒认证,美国当时的这种DCAS安全模式与传统CA没有什么不同。这势必又走回到靠封闭获得安全性的老路,难以标准化,这也是美国DCAS长期得不到认可,并受到以英特尔为后台的PC界批评的根本原因 [ 参见《NCTA回应对DCAS的批评》]。
但是DCAS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标准化,而标准化的前提是规范的开放透明,这就不允许将黑盒技术作为标准,这与当时的传统主流的CA安全思路产生矛盾。所以,基于传统封闭的黑盒发展思路,就不难理解PolyCipher在DCAS上毫无建树,最后还是把完成DCAS的任务交到了研究黑盒加密技术的CA公司(双寡头和第三方CA公司)手里,而后者一个比一个封闭。从当时的很多关于PolyCipher及运营商对DCAS开发过程守口如瓶的报道中可以佐证,缺少开放的大环境,导致DCAS在美国无法走太远。
但美国人对DCAS的安全新讨论一直没有停息。从评论《Reality Check: Whatever Happened to DCAS?》中就可以看到,一开始对仅仅下载一个软件所实现的安全都有质疑,直到2009年才开始出现对DCAS的正确认识:“DCAS will have the secure memory for storing the keys, so hacking will be almost impossible….We will see...”意思是“DCAS将有安全存储器用来保存密钥,所以黑客几乎不可能破解… 我们拭目以待”。
这和现代IT业用于电子交易和网络银行的加密形式类似,只要设法保证密钥存储的安全, DCAS就是安全的,并且在PC机环境下很容易实现。
但当PC界主动要求合作的时候,美国运营商拒绝了一次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美国DCAS衰败原因之三:排挤个人电脑
这是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与DCAS擦肩而过的关键因素!
早在2006年,戴尔、惠普、英特尔、ATI和索尼鼓动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向FCC告有线电视行业的状,说DCAS不能兼容个人电脑而不可行,有线电视行业对此缺乏承诺1。这说明了两点,首先是美国DCAS在当时并不开放,否则英特尔可以很容易将安全芯片集成到它的芯片中(此前的CableCARD可以做成一个板卡让PC机用于看电视);其次是有线电视业界的强势状态,它们并没有把个人电脑当成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终端。
也正是美国有线电视业者当时这一短视的判断,使得有线电视运营商在过了6年之后,在包括个人电脑以及其它可以联网的能看电视的设备围攻下陷入了被动。
当时PC机产业的后台英特尔信心满满,为进入有线电视行业作了努力: 2005年收购了一家电视解码器芯片公司[ 参见《英特尔收购英国调谐器厂家Zarlink》];后来为了推广谷歌电视,需要双向化,2010年又收购了TI的CM部门[ 参见《英特尔收购TI的有线调制器部门》]。可见,英特尔为推动PC产业进入有线电视可谓用心良苦,但封闭自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们并不领情,更没有意识到技术标准的分封割据,以及将乔布斯的苹果这些极具创新力的公司排斥在外的后果。一句话,NCTA并没有认识到高性能的终端对提高用户体验和拓展业务范围的重要性。
现在,为了进入电视市场一再受挫的英特尔打算单干,为自己的芯片创造市场,从2013年开始提供电视服务。一个重要的信息是,曾经是有线电视铁杆后台的媒体公司开始表现出了灵活性,这意味着它们将和中国的电视台一样,有可能抛弃自己的有线网络兄弟。美国有线运营商不能给用户提供良好体验,他们对产业界强势垄断的好日子即将结束[ 参见《英特尔推出机顶盒取代有线电视》]。
实际上,英特尔这么长时间矢志不渝地从电脑屏向电视屏发展,表明其发展战略一直没有改变,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电视市场的重要性。在PC芯片销售增长停滞的情况下,,英特尔不想再犯移动互联时代的错,而错失即将发生的电视革命。各个CE厂家的电视机已经升级为智能电视(可以理解成网络电视),因为没有实施DCAS,几乎所有的智能电视都变成了OTT运营商的终端,甚至帮助OTT运营商率先开展超高清电视服务[ 参见《为什么IEEE调查显示广电机顶盒行将灭亡?》]。但这些电视机都没有使用英特尔的芯片,英特尔急于为自己的芯片找销路,并向苹果学习,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替代有线电视[ 参见《英特尔推出机顶盒取代有线电视》]。
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没有坚持将DCAS完善以及将PC机和智能电视作为自己的用户终端,对于世界有线电视行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美国有线电视业者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当初的短视将本来可以作为伙伴的CE及 IT巨头逼成了竞争者。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成功地在PC机上实施了DCAS,美国有线电视工业化水平将被提到和现代IT产业一样的高度,能够接收有线电视信号的PC机成为后PC时代的第一个明星产品,而不是智能手机,同时也会给全球有线电视业者至少延长10年的“长治久安”,并在IT产业发展历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而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连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网络银行交易加密都可以在PC机上完成,对数字电视的加密为什么不行?
在这个巨大的遗憾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将有线行业带入死胡同的封闭的CA加密技术和机顶盒,不能再犯与虎谋皮的错误。传统CA既得利益集团虽然在电视数字化时期为有线电视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长期缺少竞争和创新,也正在断送整个有线电视产业的前途,让整个产业陷入被动!
美国DCAS衰败原因之四:运营商移情宽带
这是美国运营商不关注DCAS的最大经济原因。
在美国有线界热议DCAS的2005-2008年期间,正是宽带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宽带接入市场发生了逆转,有线宽带市场份额下降,电信宽带市场份额上升,并以IPTV的方式争抢有线用户。这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而言不亚于一场决定生死的战争[ 参见《迎接宽带战争》]。
相对于宽带所带来的眼前巨大利益,能够提高有线终端工业化水平的DCAS却远水不能解近渴,加之付费电视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业务,运营商对DCAS的迫切性和重视程度也在下降,他们专心于宽带网络的升级建设,拼命发展DOCSIS2.0和3.0,以至于把为DCAS而生的PolyCipher改名为NGNA(下一代网络架构缩写),不惜让大把投资打水漂。
发展宽带,与开放的互联网对接,本身不需要依赖类似CA的封闭技术,更容易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与互联网及IT行业融合充分。在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参与下,依托庞大的市场基础,培育出了迄今最为成功的CMTS有线电视宽带接入技术,为世界有线电视行业做出了贡献。
宽带技术及业务的成功,使得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一直走在业界的前列[ 参见《Comcas赢得运营商级以太网2.0认证》],机顶盒捆绑短时间不会带来危机,使得美国有线电视业界对CA技术的改革重视程度下降,没有人再关注DCAS的实践。运营商们将革命性的任务交到被革命者的手上后也很少再提及DCAS了,双寡头和其它独立的CA提供商避免了一场革自己命的运动的发生,在各自的地盘中与世无争、按部就班地发展机顶盒,运营商也在不断增长的宽带收入中其乐融融。同时,那些曾经想在有线电视运营商市场分一杯羹的消费电子生产商,随着机顶盒市场的饱和,分一杯羹的意志被消磨殆尽,将注意力转向移动互联,有线电视机顶盒连同DCAS,都似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有关DCAS的创新就此停止了。
宽带和付费电视是运营商的两个抓手,虽然将宽带这个葫芦按下了,但多年之后,随着其它智能联网终端的爆发性发展,到2012年,机顶盒终端局限性短板的这个瓢又浮了上来。
美国宽带市场的竞争发展,为谷歌、FaceBook这样的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NetFlix、Roku等OTT TV运营商提供了蚕食有线电视的机会,这些OTT TV运营商的终端包罗万象,相形之下有线电视在封闭的CA技术限制下,仅靠机顶盒显得势单力薄。
因为当年机顶盒没有通过DCAS实施有效的安全分离,创新实力强大的消费电子产业(CE)和IT产业不能参与电视数字化进程,没有形成运营商所希望的高水平的有线工业化。美国有线业界当年没能实施DCAS,阴错阳差形成的这个魔咒又回来了。
美国DCAS衰败原因之五:FCC与经济规律对抗
不论是CableCARD还是DCAS,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安全装置从机顶盒上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运营商可以利用更高水平的有线工业体系加快自身发展。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选择DCAS,说明他们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不糊涂:终端性能更高成本更低,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经济选择。但在国会议员压力下,为尽快满足CE团体和用户自主选择机顶盒的要求,缺乏专业背景的FCC强力介入,迫使有线运营商沿着不符合实际的CableCARD路线一路走到黑,对呼声很高的DCAS保持距离,让数字电视CA技术演变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当一个客观的CA技术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后,通过缺乏专业背景的FCC,将压力传递到有线电视界,很快丧失掉技术的客观属性。再加上CA技术的晦涩难懂,让既得利益集团借机浑水摸鱼,成功阻击了DCAS,保住了地盘。所以也有消息感叹双寡头及CA公司的政治能量太大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FCC的无知所导致。FCC这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部门,在不自觉中与经济规律作了对抗。
在过了707大限(2007年7月实施CableCARD的期限)之后的2009年,曾经强势的FCC被迫宣布了CableCARD政策的失败。此后,FCC无颜再对有线行业安全装置的分离指手画脚了,已被双寡头和CA公司接管的DCAS也被打入了冷宫。
仔细研究美国的CableCARD和DCAS的进程,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CableCARD的政治化让科技发达的美国没有利用DCAS为世界广电产业树立标杆,这也注定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产业只能各自摸索发展了,而那些老掉牙的CA技术继续在世界各地圈地,用封闭的技术体系将各个运营商从全球化的IT大潮中分离出来。但从整个广电产业遭遇的被动局面看,CA公司这种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不会持续太久,皮之不存,毛之焉附?CA公司要从长远着想,实施技术创新,发展DCAS,才能与有线行业共赢!
美国有线电视业界的颓势会继续加重?
有道是花无百日红,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开始为自己当年的盲目强势傲慢买单。
在数字化高速发展阶段,被双寡头和CA公司排挤出有线电视市场的CE行业耿耿于怀,并对数字电视发展现状产生非议。几年前说这些话未免有些酸葡萄的味道,但在宽带互联网背景下,意思就不一样了。
宽带互联网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网络电视连成一片,通过提供视频服务让这些终端成为电视终端。美国的几大IT巨头均开始基于互联网向电视领域渗透,英特尔在与谷歌合作谷歌电视失败后,计划在2013年开展电视业务[ 参见《英特尔推出机顶盒取代有线电视》],目标是包括电视在内的多平台;微软早已通过X-Box提供电视服务;苹果早在2007年就已经推出Apple TV机顶盒,下一步将提供电视机;谷歌从Android4.0开始加强了对电视的支持,成功地将Android渗透进各种智能电视,甚至开始投资光纤网络,为用户提供1Gb的宽带接入,成为美国速度最快的ISP,它的战略目标很清楚,网络视频是互联网的未来,通过搭建高速光纤提供视频服务为未来的发展练兵。
与多年前在运营商强势的时候CE行业找上门来不同,上述终端技术提供者完全是在另起炉灶。美国有线界被机顶盒和CA公司牵着鼻子走,错失了推广DCAS的最佳时期,终端优势正在失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没有经营好电视这块屏幕,成了CE产业和互联网公司的价值洼地。现在,即使美国有线界立即推出DCAS,也恐难一呼百应了。而美国运营商的有线宽带网络,在传统电信和OTT TV运营商的竞争下,也有被管道化的趋势。现在,它们也感觉到了危机。
从技术角度,美国有线运营商没有成功推广DCAS,导致终端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成为全世界有线电视运营面对的共同挑战。
有线电视产业需要好好反思:借助数字化,有线电视“其兴也勃焉”,不能顺应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潮流而继续分封割据,失去了终端的支持,“其亡也忽焉”。对于类似中国这样没有宽带优势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危机将更加严重,互联网电视的兴起会让它们连被管道化的资格都没有,如果再不尽快落实DCAS解决终端的局限性问题而失去市场,那将是致命的。
归根到底,在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过程中,本来应该作为战术的机顶盒却被各自封闭占山为王的运营商当作战略对待,这也是采用了封闭CA技术的无奈,运营商被CA公司引入了仅仅依靠机顶盒发展的“旁门左道”。借助DCAS,本来可以实现电视终端的多元化市场化,但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错失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摆在美国运营商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加快DCAS的标准化,拓展电视终端范围,保住电视运营商的本色;另一条路是继续任由机顶盒和CA的捆绑,专心于增强宽带优势,为Hulu和NetFilix之类的OTT运营商提供管道,完全成为一个电信宽带运营商,但这势必继续弱化作为有线电视运营商的优势地位。
站在一定的高度,DCAS能否顺利实施,将决定整个广电产业的命运,处于危机中的中国广电业界对此也有了共识[ 参见《2013,广电参与三网融合的十大猜想》]。中国已经在2012年率先公布了DCAS技术标准。在推动DCAS标准化的进程中,中国已经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经过长期的积累,美国有线电视界已经到了一个危机关头,到了打破终端封闭束缚、重新审视DCAS在电视业界重要作用的时候了[ 参见《有线电视运营商自己加速“枪毙”自己的机顶盒!》]。
互联网开始改变电视产业,DCAS又回到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下载CA技术在广电行业引起了全球业者的广泛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背景是互联网向广电产业渗透,使得广电分封割据导致的终端产业的矛盾突显出来:最主要的是广电标准的区域性与互联网标准的全球化之间的矛盾,以及终端的智能化与广电终端的集成化之间的矛盾等。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商用的时间和数字电视起步的时间差不多,其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当电视数字化之后,电视信息当然也在互联网传递的信息定义范围之内。随着技术的进步,带宽的拓展,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现在已经具备改变电视产业的条件,并正在进行。将来的互联网承载的数据主要是视频数据,互联网视频是促进宽带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国宽带建设的市场动力也来自于网络视频业务的开放。
互联网将丰富的内容汇聚在一起,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这是原来分封割据的有线电视所不能提供的,对于没有政策保护的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好日子快到头了。当一个团体不能靠内部改良获得突破进展的时候,外部力量便成为改变发展轨迹的主要因素,当与互联网连接的各种终端变成了电视终端的时候,对传统电视的变革自然就开始了。
从这个角度看,PC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都已经是电视终端,智能电视更是。然而,在被双寡头和CA公司裹挟的有线电视运营商眼里,只有机顶盒才能称得上是电视终端。只进行有限的改良,有线运营商们只能为用户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提供有限的电视服务,处于危机中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又想到了DCAS[ 参见《有线电视网络的全IP迁移》]。
但愿这次美国运营商不再犯糊涂,不再把DCAS的适用范围仅仅局限于机顶盒。
美国推行DCAS留下的遗憾
回顾美国有线界推行DCAS的经历,的确有太多遗憾。
假设,有线电视业者当年接纳了CEA的批评与建议,对DCAS进行改进,放弃DCAS的固定私有黑盒成分,使其适合于PC机,有线电视解码器现在已成为PC机的标配;到现在,包括智能电视在内的多种智能终端将是有线电视的用户终端,而不是竞争对手打击有线电视的武器;
假设,在成立PolyCipher时,从CE及IT界多招募一些专业人士来完善DCAS,而不是与虎谋皮地把DCAS交予双寡头和CA公司完成,美国的DCAS将不会夭折。看来,隔行如隔山这句中国谚语,同样也适合美国。
假设,FCC不在国会及CEA压力下急于实施CableCARD,给DCAS留足充分的完善时间,并且大力支持,美国将会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为世界创造另一个产业奇迹,而不是带领世界有线电视产业走向下坡路。
再假设,美国基于DCAS将全美有线电视技术标准实现统一,让乔布斯的创新率先在美国有线电视发扬光大,类似iPhone的奇迹会首先发生在电视行业而不是手机,受益者将不仅仅是美国运营商。
… …
但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重来。
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顾美国电视运营商发展DCAS的坎坷历程,分析其衰败的原因,总结美国推行DCAS的经验教训并加以借鉴,可以让我们看清未来,抓住历史机遇,改变被动的命运。
目前中国广电正处于三网融合以及终端智能化的关键时期,有线电视已经开始被各种智能终端包围,尽快淘汰落后的CA技术,实施DCAS显得尤为迫切。
借鉴美国推行DCAS的经验教训
首先是有线电视运营必须市场化。
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在数字电视发展初期头脑很清楚,他们认识到DCAS是有线电视运营商建立更高水平工业化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可以提高它们的竞争实力,引进CE产业,特别是电视机产业,对自己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所以它们渴望部署DCAS,并联合投入巨资成立PolyCipher推动DCAS。
这表明了美国运营商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只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能如愿。而在中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由于存在政策保护,市场化严重不足,对市场竞争的感受不敏感,甚至在具备部署DCAS条件的智能电视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并且在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DCAS技术规范之后近一年时间,各地运营商对此却仍无动于衷,这与美国运营商当年强烈推进DCAS的急迫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归根到底还是市场规律没有在中美两国有线电视行业起到作用,特别是中国,有线电视是少数没有市场化且行政化最明显的行业,至今还没有走出依靠政策的僻护,很多经营行为不符合市场规律,机顶盒技术分封割据,标准化程度很低,更不符合发展潮流,难以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也没有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站在有线行业的角度,要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电视运营商没有宽带优势,如果因为终端技术封闭单一的局限性丢掉付费电视市场,将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中国广电对通过DCAS提高有线电视终端工业化水平的迫切性要求更高。
其次,落实DCAS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
有线电视传统的区域性垄断也是阻碍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也不能幸免,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对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产业化水平十分不利,对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也不利,这也是当初FCC强力介入的原因,只是FCC不够专业才导致DCAS流产而已。在我国,有线电视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内部问题更加严重,除了深化体制改革,更需要有专业的行政干预,如果仅仅通过市场竞争外力迫使有线电视运营商引进DCAS,那么整个行业付出的发展成本将更加高昂,当运营商需要引进DCAS 的时候,整个产业早已溃败,届时发展DCAS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再次,现在终端技术已经高度专业化和智能化,需要较深的专业技术背景才能胜任。即使在高科技发达的美国,运营商为发展DCAS而投入大量资金成立PolyCipher最终都打了水漂。中国各个广电动辄自建研发部门,但能够起多大作用是一个大大问号,有的甚至因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对技术进步起到阻碍作用。
这就需要各个已经整合完成的省级有线网络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破除局部利益束缚,尽快规划DCAS的落实,更需要尽快成立全国广电网络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动DCAS,并以此统一全国广电技术标准,形成规模化和有线电视产业化。同时有线电视运营商将电视终端的定义也将由单独的机顶盒延伸到个人电脑、平板、手机以及智能电视,这必将带动和促进我国电视终端产业的快速升级。
中国广电新政将凸显DCAS重要性
2013年,中国三网融合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2013年1号文——《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网络搜索)。而这份鼓励电台电视台与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媒体结合的文件,体现了广电行业欲变OTT业务的危机为转机,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的态度。
这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而言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这说明站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认识到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重要。有线电视业务如果继续被封闭的CA技术限制,那么基于OTT的视频业务对传统有线电视业务形成冲击将成必然。
国家广电总局1号文件出乎意料之处是对新技术的重视,其中特别强调智能终端的实现能力。这就意味着,PC、手机、平板,当然也包括智能电视,作为电视终端的合法性。所以有线电视也必须尽快跳出单纯的机顶盒小圈子,接纳智能终端才能生存。
而传统封闭的CA技术如果应用于智能平台,将形成一个类似日本B-CAS的破解环境,因为现在的智能终端的开放性更强,对传统封闭CA的破解更容易,如不尽快进行技术革新,有线电视网络积累的危机会越发凸显。
显然,在不可逆转的行业发展潮流中,抵制技术创新为下策,承认差距,主动加大拥抱力度才是首选。DCAS对于有线电视解决终端局限性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