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亿美元研发DCAS失败,中国将不会重蹈覆辙!

作者:佚名   来源:    日期:2014/2/8 14:57:00    人气:7620

1996年出台的电信法案,要点是解除了政府设置在电话、广播、卫星通讯和有线电视工业之间的“屏障”,将广播电视作为电信产业的一部分对待,允许相互竞争。经过近10年的发展,有线电视变成了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宽带网络,成为美国电信业的寡头,也加强了美国作为信息产业大国的地位。

当时美国电视产业正开始数字化,为了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电信法案要求有线电视采取主机与安全分离的措施,让付费电视终端的发展可以借助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化竞争,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有线电视工业体系。 经过长达8年的规划与研发,于20048月,终于诞生了第一块安全分离的模块——CableCARD。随即,CableCARD的高成本和难以部署,引来了诸多质疑。于是,从2005年起,美国有线电视界试图探索更理想的安全分离技术,即当时在美国曾经广受关注的DCASDownloadable 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技术。

最初,DCAS是一项非常有争议的提案,首先其没有实际的成型,未设定支持所有有线系统的最终时间,甚至在发布的草案中也未设定技术标准,不符合FCC对安全模块分离的要求,而且DCAS要求消费电子(CE)生产商部署OCAP( Open Cable Applications Platform)操作系统。因为当时的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嵌入式CPU有限的运算能力,根本无法运行OCAPCE厂家不愿跟进,同时作为机顶盒主要供应商的双寡头也不愿意引入CE界的竞争而失去机顶盒这棵摇钱树。

然而,具有强大运算能力的个人电脑具有这个能力,以英特尔、戴尔、惠普为首的PC产业打算进入有线市场,但却遭到了拒绝。因为美国的DCAS方案是将定制的芯片焊接在机顶盒的电路板上,并没有意向让PC产业分食有线电视这块蛋糕。更重要的是CableLabs希望保持其在DCAS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即授权许可的权利,很难想象英特尔支持有线电视的个人电脑受到Cablelabs的管控。


可见,美国DCAS的核心是对控制权的争夺,控制权争夺的背后是巨大的产业利益,当时的既得利益者通过向机顶盒芯片中设置固定黑盒来保持对产业链的控制,并不愿意将DCAS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技术标准。为了开发DCAS,以及能够焊在机顶盒线路板上的DCAS安全芯片,美国三家最大的电视运营商合资成立了PolyCipher公司,投入了巨量的资金。虽然未能得到公开的数据,但是早在FCC2006年给出的资料显示DCAS项目自启动后花费超过3亿美元。(参见MSOs Closing PolyCipher Headquarters


中国广电从2012年开始也在DCAS上投入研究,并公布了标准。与美国DCAS所不同的是,中国的DCAS不是开发独立的芯片,而是要将DCAS功能融合到机顶盒主芯片中,遗憾的是同样采用了固定黑盒。很显然,即便如此,相比美国花费3亿美元开发独立安全芯片的DCAS,中国DCAS是更大胆更理想的一个方案,但推广难度会很高。现在,电视终端正在向智能化发展,而且与手机、平板在技术平台上已经实现了统一,并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促使快速变化升级的智能终端芯片支持带有黑盒的DCAS,需要更强的控制力和更巨额的资金,显然实施难度巨大。所以即使总局下载CA技术标准颁布了接近2年时间,至今仍难以实施。


在付费电视行业,CA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最大,CA公司也是最具盈利能力的公司,保持私有固定黑盒可以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所以,一些传统CA公司正在千方百计在机顶盒芯片中设置私有黑盒,以便继续获取垄断利益,值得业界高度警惕。随着互联网电视的快速发展,同样受私有封闭CA技术限制的美国电视运营商,随着各种支持网络电视的智能终端大量涌现,用户正在大量流失,现在又要重新审视能够改变命运的DCAS的迹象

在中国,泰信对DCAS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发明了让DCAS技术可以不使用固定黑盒技术的方法,并将下载CA技术向后兼容,将传统的具有黑盒成分的私有封闭CA技术也纳入到了下载CA的技术范畴。在智能终端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泰信与多家智能电视及机顶盒芯片厂家合作,在不需要向芯片中预埋固定黑盒的情况下,促使DCAS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因此,美国耗资3亿美元失败的DCAS,不会在中国重蹈覆辙!



联系我们 | 客户反馈 | 法律声明 | 网站统计
©山东泰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060271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