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看下一代媒体网络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DVBCN    日期:2015/3/24 16:34:00    人气:7056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那么,“互联网+”与下一代媒体网络的长远关系如何?下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从媒体内容制作、到媒体内容传输/分发、再到媒体内容消费,媒体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着变革,由此,电视服务甚至各类媒体娱乐服务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全球范围内,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可增强主流媒体信息内容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的传播技术和社交化、分众化、精准化等新的传播理念,可以有效实现内容与技术相互支撑、内容与渠道有机结合,给传统内容资源带来新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增强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许多类型与数量的新兴主体进入到媒体市场、媒体内容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长态势、用户的媒体消费模式/习惯正在发生转变。视频业务将成为未来人们娱乐、沟通的主要承载形式。
 
一个纳入ICT(信息通信技术)最新演进成果、设计优良的媒体服务架构,可以助力媒体行业满足网络化社会的相关需求,并为媒体价值链上的各方从业主体提供诸多全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网络与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媒体行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与其他行业一样,媒体行业也可以进行ICT转型,部署业已具有商用成熟性的IT(信息技术)系统、网络设备以及基于“云”的各类业务服务,从而提高(业务服务提供的)效率、节约(业务服务提供的)成本。随着网络化社会的越来越深入,媒体(内容)制作以及媒体(内容)消费将在塑造网络设计以及性能需求方面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
 
应用ICT(信息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部署开放式的、端到端的、以分布式云计算架构进行实际部署的新型媒体服务架构,从而,最终建立起基于全IP的媒体生态系统。
 
未来的媒体服务架构一定要是端到端的,这样,多个设备供应商以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才可以将其产品供应/集成至媒体行业价值链之中的任何一部分,而且相关的供应/集成不会对整个端到端的媒体服务架构带来任何或大或小的不良影响。
 
上述的端到端的媒体服务架构是维持媒体生态系统独立发展的关键。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组织具有定义出此类架构所有方面的能力。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发展趋势,利用/应用正处于变革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来应对视听媒体市场的演进,可以为媒体行业价值链之中的各方从业主体带来相比于现在更为有效的、更具可扩展性能的相关解决方案。
 
这种媒体服务架构由3个相互独立的业务支撑以及运营平面、媒体内容控制以及信息平面、媒体内容处理以及传输平面组成,而每个平面又是由若干个独立的、松散耦合的、具有虚拟化功能的功能组件模块构成(合起来一共有七大虚拟化功能组件模块)。
 
具体地,新型媒体服务架构的价值链由内容制作机构、内容提供机构/广播商、在线OTT内容集成商(这是一类新兴的主体)、电视传输网络运营商、广大消费者这五大类主体以及相对应的五大阶段(媒体内容制作、媒体内容聚合/集成、媒体业务配置/服务提供、媒体内容传输/分发、媒体内容消费)构成。
 
由于所部署的是弹性、可伸缩的云计算架构,则在媒体服务的应用架构(由新型媒体服务架构及其价值链上的五大类主体构成)之中,所提供的是“功能即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架构即服务”等。
 
而在具体的部署架构方面,则是各从业主体自建私有云与外部公有云/公共云相结合,而且外部的公有云/公共云以SaaS(软件即服务)这一模式来提供新型媒体服务架构各层的相关功能。
 
同时,于媒体内容传输平面之中基于IP(互联网协议)的媒体内容传送部分,部署SDN(注:此处的SDN包括SDN与NFV)。
 
还需在新型媒体服务架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所部属的各个云数据中心之间以MPLS VPN(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络)协议链路及SDN架构实现安全而且高效的互联。
 
此外,媒体内容处理以及传输/分发平面对于云存储的容量以及高速I/O(输入/输出)、IP(互联网协议)基础设施架构的高带宽以及低延迟、基于图形处理器或者专用硬件的潜在的硬件加速转码这三大方面将有着很高的需求。
 
总体上而言,全IP的新型媒体服务架构将需要具有高的可扩展性、健壮性、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应打造面向固定的IP单播网络(传输码率要自适应)、固定的IP多播/组播网络(传输码率要自适应)、4G电视广播网络、Wi-Fi网络等各种类型宽带接入网络的统一的、可调度的、面向具体业务而优化的传输/分发机制。
 
而且,未来需要研发出一种以媒体为中心的、基于IP的传输协议。
 


联系我们 | 客户反馈 | 法律声明 | 网站统计
©山东泰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06027107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429号